學業證書查詢:
請輸入學業證書號碼,點擊查詢結果!
水針刀微創技術治療頸型頸椎病
【概述】
頸型頸椎病也稱軟組織損傷型頸椎病,由于頸部的長期靜力性勞損,造成椎周軟組織肌腱、韌帶、筋膜損傷,形成軟組織結節,引起頸部疼痛、僵硬不適、活動受限的一系列綜合征。本病多見于25~35歲之間的青壯年。近年來年齡提前,多見于15歲左右的青少年。
【局部解剖】
頸型頸椎病主要受損的是椎周軟組織,臨床上85%為后群肌肉。而頸后部又稱為項部。揭開皮層后,首先暴露的是項筋膜,淺層筋膜覆蓋在斜方肌上方,中層筋膜包繞在頸部的豎脊肌上方。頸后群肌肉的解剖層次依次為淺層的斜方肌,中層的肩胛提肌、菱形肌、頭夾肌、頸夾肌、豎脊肌及上后鋸肌,深層肌肉為多肋肌、回旋肌,上部深層為椎枕肌。通常頸型頸椎病三針法治療點為:①患節棘突:其上方附著的有項韌帶、棘肌、頸夾??;②患節的橫突后結節,主要附著的有頸夾肌、豎脊肌等。
肩胛內上角主要附著有肩胛提肌、岡上肌、小菱形肌等肌腱,位于頭以下、胸椎以上的部位。
頸椎共由7塊頸椎骨組成,除第1頸椎和第2頸椎外,其他頸椎之間都附著一個椎間盤。頸椎的椎體之間共有6個椎間盤。每個頸椎都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組成。椎體呈橢圓形的柱狀體,與椎體相連的是椎弓,二者共同形成椎孔。所有的椎孔相連就構成了椎管,脊髓就容納其中。頸椎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,但靈活性最大、活動頻率最高、負重較大的節段。
【病因病理】
1.靜態失衡
⑴靜力性肌損傷:由于長期慢性勞損、頭頸部體位不正,如長期伏案工作、電腦辦公、夜間高枕等因素,使頸后群肌肉長期處于牽張狀態,造成軟組織血管受到牽拉擠壓,導致局部血運障礙,而引起靜力性損傷。
⑵寒冷刺激:由于長期的寒冷刺激,使椎周肌筋膜痙攣收縮,從而導致了局部軟組織血運障礙,引起臨床癥狀。
2.動態失衡 多見于頸部揮鞭性損傷,如坐車顛簸、頸部急性扭傷、撞擊傷等均可造成頸部軟組織散在出血、炎性浸潤、機化、粘連形成軟組織結節,引起周圍的血管神經束受累,而出現臨床癥狀。
【臨床表現與診斷】
1.本型年齡多見于25~35歲的青壯年,職業以長期伏案工作,體位不正的人群高發。
2.主要表現為頸部疼痛、僵硬不適和活動受限三大癥狀。
3.部分嚴重者伴有軍人立整姿(頸部不能轉動)。
4.動靜觸診 ①患節棘突壓痛;②患節橫突壓痛;③肩胛骨內上角出現壓痛、筋膜結節,彈撥時伴有彈響聲。
5.屈頸壓頂試驗陽性。
6.X線片 正位片大部分為陰性,無增生退變征。側位片部分出現曲度變直,嚴重者出現“反弓征”陽性。
【治則治法】
松解筋結,活血化瘀,解除壓迫。
【治療步驟】
1.松解液配方 三七注射液2ml、胎盤注射液2~4ml、利多卡因注射液3ml備用。
2.針具 扁圓刃水針刀。
3.針法 筋膜彈撥分離法、筋膜扇形分離法。
4. 體位 俯臥位。
5.操作規程 按“一明二嚴三選擇”的操作規程,結合X線片所示,按三針法定位,皮膚常規消毒,戴無菌手套,鋪無菌洞巾,具體操作如下:
a針:患節棘突點,在患節棘突壓痛點,快速縱行進針,由淺筋膜逐層松解筋膜結節,達棘突后向兩側分離3針,回抽無血,旋轉注藥1ml,快速出針,貼創可貼。
注意:兩棘突中央不能切割,以免損傷棘間韌帶。
b針:患節橫突后結節,水針刀于棘間旁開3~3.5cm,快速縱行進針,逐層切開分離3~6針,達橫突后,不能提插、橫切,回抽無血,旋轉注藥1~2ml,快速出針,貼創可貼。
c針:肩胛內上角,胸2棘突旁開6cm左右,在痛點內上0.5cm,45°向外下角斜行達筋膜結節,筋膜扇形分離3~6針,回抽無血,扇形注藥1~2ml,快速出針,貼創可貼。
三氧消融:對椎周軟組織結節較大、疼痛嚴重者,水針刀松解后,可抽取中度三氧5~10ml,按三氧操作規則注入病變點,快速出針,貼創可貼,反復按揉,讓患者臥床休息10分鐘。
術后配合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,消除無菌性炎癥。
牽引10~15分鐘。重量為3~5kg,以患者耐受為宜,每周2次,3~5次一療程。
【中藥方劑】
以舒筋活血,理氣止痛為治法,方選活血止痛湯加減:
當歸12g,赤芍10g,丹參30g,葛根30g,片姜黃10g,生地黃15g,制乳香9g,制沒藥9g,木香6g,青皮10g,生龍骨30g,生牡蠣30g,甘草6g,水煎服,日一劑。
【注意事項】
術前中藥熱敷或蠟療,術后中頻照射,每日1次,每次10~30分鐘。